刊登日期 : 2021-04-03
千百年來,長江水患。早在民國時期孫中山先生已提出,興建三峽,可說是百年工程,多年來都引起很大爭論;但1991年華東水災造成數千萬人受災,數以千萬公頃農田被淹,華東平原變成一片澤國下,三峽工程可說迫在眉睫。1年後,1992年的4月3日,全國人大通過興建三峽工程的決議。
拍三峽移民外遷故事 賈樟柯獲獎無數
因工程浩大,需搬遷徙置的人口超過120多萬人,可說是人類有歷史以來,在和平年代最大規模的遷徙。
三峽移民,外遷異地,離鄉背井,告別他們的不只是土地,還有家族的根、鄉情友情和生活文化。有人說「既是生存環境的大改變,也是一次命運大轉折。」
離鄉背井,沒了歸宿,可是永遠的痛。導演賈樟柯說:「2001至2004年是三峽最熱鬧的幾年,各處都充滿了媒體,都在拍移民的情況,但到2005年了,那兒再回歸了沉默。」就是他,在那個轉趨沉默一刻,他拍了《三峽好人》,一齣2006年上映,在國際影展獲獎無數的電影,在紛亂而緊張的百萬人遷徙大時代,表達時代變遷下低下階層的情感與價值。
延伸閱讀:三峽遷徙百萬人 長江淹沒千年古城
三峽工程見證社會光怪陸離 賈樟柯拍戲看社會基層
《三峽好人》以煤礦工人韓三明和護士沈紅尋找各自愛人雙綫發展。韓是山西汾陽煤礦工人,16年前買了個女人為妻,但女人生完女兒後,帶同女兒跑回老家重慶奉節。他16年來未見妻女,故千里尋妻。護士沈紅也從山西來到重慶奉節,她找兩年不見的丈夫,雖知夫妻關係有名無實,但也要問一個明白。
韓三明尋妻,兩人在長江邊相會對望,決定重婚。沈紅尋夫,在三峽大壩前相擁跳舞,後黯然分手,決定離婚。兩個都在追尋,但男的尋一個圓滿,女的尋一個解脫。一個捨不得,一個捨得。
故事看似光怪陸離,卻是社會低下階層面對的現實,殘酷卻真實。有論指韓三明「與買來妻子復合,是典型的西方視野裏的舊中國敘事的延宕,中國式的人權悲劇用中國式的情感去補救;而沈紅拒絕沒有情感的婚姻,則代表當代新女性獨立自主的情感態度。」
導演賈樟柯是否在這齣電影中暗示人權,明喻自由則不得而知,但改革開放象徵三峽大壩,於一般老百姓來說,還沒來得及反應,就已經走到面前。但導演以三峽工程這大事作時代為經,以小人物故事為緯出發,成就了這部代具劃時代意義的電影,把人與人之間的牽扯無奈,扣在三峽大壩之上。
延伸閱讀:世界最大水利建設 三峽大壩17年建成
電影最後一幕中,有人在兩個拆遷樓房中走鋼索,象徵在廢墟中孓然一身,小心翼翼的走向一個未知的未來。但有誰料到,10多年不夠,全中國脫了貧,一切變了樣。